[湖南日报]发挥工程设计主导作用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服务水利前期工作
通讯员 李志祥 李昌昊 本报记者 柳德新
很多人都知道,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发布以来,湖南迎来了水利建设的春天。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大规模水利建设之前,还有着规划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大量前期工作。
在大规模水利建设的背后,有着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简称“省水电院”)作出的重要贡献。省水电院院长葛国华、党委书记游建华介绍,省水电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南水利改革发展的部署,坚决落实省水利厅党组的要求,充分发挥工程设计的主导和灵魂作用,积极开展水利前期工作,为我省水利改革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一、围绕水利建设重点加快前期工作进度
省水电院围绕我省水利建设重点,积极开展水利前期工作,及时完成了洞庭湖综合治理、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江湖治理、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民生水利、防洪与排涝、山洪灾害防治等一大批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
——洞庭湖综合治理。3年来,省水电院完成了洞庭湖区综合规划、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区水利专项规划、水利血防规划、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河湖连通规划、内湖撇洪河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工作。部分规划在主管部门批复后已开始陆续实施。围堤湖、澧南、西官3垸安全建设及城西、民主2垸安全建设试点工程、河湖疏浚工程等项目完成了可研立项工作。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等3大垸安全建设工程初步设计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概算评审,即将开工建设。围堤湖等19个蓄洪垸堤防加固工程、钱粮湖等3个蓄洪垸堤防加固工程、洞庭湖区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并正在顺利组织实施。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编制完成了全省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湘江流域管理规划、长株潭城市群水利专项规划以及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规划;配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三条红线”确定工作;正在开展湖南省地下水保护规划、中小河流水能规划、湘江岸线利用规划等工作。
——江河治理与生态水利。编制湖南省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对全省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小于3000平方公里的223条河流提出了治理方案,涉及总流域面积18万余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60%以上。湖南省主要支流治理可行性研究,是省水电院承担的另一个涉及面广的河流治理项目,项目内容包括湘资沅澧干流和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共23条河流。还完成了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常德新河整治工程、长沙市圭塘河整治工程等项目前期和设计工作。
——防洪排涝与民生水利。正在编制湖南省治涝规划,完成了大部分中小流域治理工程前期和设计工作,正在开展湖南省县级水利规划等工作,完成了部分村镇供水项目的前期和设计工作等。
——山洪灾害防治。完成了全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方案编制,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等工作,参与了部分县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重点骨干工程。省水电院同时承担了我省一大批具有防洪、灌溉、航运、补水、发电等综合利用开发任务的骨干工程前期和设计工作,其中包括我省水利“一号工程”——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和莽山、崀山、金塘冲、毛俊、芦江、白石洞、乌巢河等一大批大中型水库和毛江等重要小型水库的前期和设计工作。
二、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前期工作质量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省水电院建立了完善的科研体系,大量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有效提升了水利前期工作质量,为省委、省政府及省水利厅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工程技术创新的同时,省水电院加快自身的科技创新,地勘技术从重型勘探走向轻型勘探,测绘技术已从传统技术逐渐向信息化技术发展,遥感和无人机测绘技术已逐渐应用于工程测绘,在坝工技术、泄洪消能、机电技术、水土保持与水环境、水资源评价与论证、水力学研究、数控技术与自动化、大坝安全监测与检测、工程监理、基础处理等技术创新领域,省水电院都有新的突破。
近年来,省水电院还着眼长远,提早谋划,相继开展了“洞庭湖四口河系防洪、水资源和水环境研究”、“极端洪旱事件对洞庭湖水安全影响机制研究”、“洞庭湖垸区水污染及水利综合治理研究”、“洞庭湖流域水环境管理保护线与控制线及其规划方法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专题研究”、“松滋口建闸和四口河系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研究”、“长江控制性枢纽建成后中游防洪响应措施研究”、“洞庭湖生态水位和生态流量特性研究”、“洞庭湖水域演变与洲滩利用研究”、“洞庭湖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城汉河段整治研究”、“山洪灾害防治中的测控技术与应用研究”、“湖南省资水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高抗灾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实用技术研究”、“流域水库群兴利减灾综合调度研究”等一系列水利科研工作,为下一步的水利建设、水利发展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
用户登录